除了战争、恐怖袭击还有教育的希望:教育界的领头羊以色列

1

燕佳琳,目前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曾就读于奥斯陆大学​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道中东地区仍有1320万儿童因贫困、性别歧视等因素失学

                                   ——中东地区的孩子们收获学习的喜悦 摘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每当提到“中东”两个字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战争、流离失所及穿得破烂不堪的儿童。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不完全统计:在经历数次战乱恐怖袭击后,中东的孩子们已经无法再正常上学。在中东地区,超过300万儿童因恐怖袭击无法上学,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面临失学。

                                       ——沉睡的小男孩

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这张揪心的照片,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因为国家频繁的战争,选择与家人一起避难于加拿大被拒绝入境。在转往欧洲时,难民船因超载而发生倾翻,小男孩永远沉睡在了海滩。我们在为这位小男孩感到痛心的同时,也不免会对这些因为战争而失去家园的人愤愤不平。

在一些地方,和平真的是让人不可触及的梦想。据联合国统计,由于战乱、恐怖袭击等种种因素,导致中东地区儿童的入学率极低,如也门仅仅只有6%的学前教育入学率,在叙利亚、伊朗、也门、利比亚,超过8850所教育设施被(恐怖组织以及战争)所破坏。此外,即使这些战乱地区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获得了文凭,也无法与劳动市场所需要的技能相匹配。

在我们眼中,约旦算是中东地区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了。尽管约旦的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 14.8%和国民生产总值的6%,但走在街上,映入眼帘的却是孩子们穿着脏脏的衣服在大街上乱跑。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并没有多少人认为教育有多么重要。我曾在佩拉特古城的高祭山上遇到过一家母女三人,最小女儿才8岁,在我看来,这正是接受知识,坐在教室朗读课文,在操场与同学们嬉戏打闹的年龄。但由于生活条件的恶劣以及当地人对教育的不重视,迫使这个瘦弱的小女孩带着那些旅客登山赚取生活费,向他们熟练的讨价还价,买卖东西,为了1美金跑到悬崖边上为旅客照相。而大女儿,20岁,也没有念书,而是在家说着不太流利的英文帮助母亲卖着纪念品、做饭、缝缝补补等待着结婚。而她的母亲,很肯定地认为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最重要的是养活这个家庭。而当有人提起想要和她们一起合影的时候,她们对陌生人的提议也感到麻木。他们认为,只要满足这些旅客的要求,可以换来一些小费,就是值得的。其实,在约旦,像她们这样的人不计其数,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导致在这些人普遍认为教育根本不重要。

                                    ——教堂旁的学校

但是,在众多中东国家中,有一个国家在儿童教育以及保障中脱颖而出,那就是号称中东第一强国的以色列。

                                          ————空中花园,俯瞰雅法

小编有幸去了中东的发达国家以色列,在和当地人的沟通之后真是感慨万分。对比中东其他国家,以色列不论是教育、就业率、还是军事方面都是遥遥领先于其他众多国家。一个国家的发展一定少不了教育的支持,那么以色列的儿童教育政策是怎么发展的呢?

以色列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国家。首先,在宗教教育以及资源分配方面是相对平等的,以色利的宗教大致分为犹太教(76%主流教会)、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少数教派)三个部分,但随着国际上的发展及西方思想的流入,在学校的设立上,以色列主要分成四种学校:男女混校、女子学校、男子学校、宗教学校(专门为犹太正统教所设立)。在课程设置上,也有一定的宗教课程提供(圣经学习);相对比中国的9年免费义务教育,以色列的孩子在18岁之前都可以接受免费义务教育,但在高中毕业后需要服兵役。年级的分配大致与中国相似,但是课程设置有很大不同:学前基础班(4-8岁)主要学习阅读、写作、算术、计算机基本技能,进行体育、情感训练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小学班(8-12岁)主要学习人文学科、犹太文化,并提高个人表达能力,中学班(12-16岁)主要学习以色列大学入学考试规定的课程,为高考做准备。

在以色列期间,我有幸与我国驻地某公司余老师谈话。余老师在特拉维夫工作数年,对以色列当地的情况有一些了解.在教育方面,在他看来,以方和中方一样,对于教育事业、教育机构以及设备投资是非常大的,不管是国家、政府还是学校,家长对于教育发展是非常支持的。然而,以色列在资源方面的设置以及分配与我国十分不同:

首先,在以色列,学区房、学源匹配是不存在的,学校教学质量分配统一,极少情况下会有人因为学校的设置而跨区学习,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到一样的教学质量。相比之下,我国教育资源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不均衡等问题导致城乡校区设置及教学质量的不一致。当然中国在教育发展方面还有其他的弊端,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却是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大家讨论最热门的话题。

其次,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校在安排课程时也会考虑到家长们的通勤时间,会为家长们的上下班时间做考虑,有的学校甚至会设立一个统一的接送地点。同时一些公司也会允许家长把小朋友们接到公司去看管。

最后,让人最意想不到的就是“精英培养政策”。在以色列以及一些国家,孩子们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培养他们的性格却尤为重要。在学校眼中,只有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才有所发展,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老师们会尤其注重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及爱好。通过对孩子们的观察,了解到他们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然而,在大部分中国人眼中,所谓“精英培养”策略就是让孩子们通过一定的训练,像奥数、舞蹈、声乐、语言课程等,通过层层筛选,最终达到各所高校所的要求,这一点与以色列地区完全不一样。

的确,在我国儿童教育方面确实有很多地方应该向以色列地区所学习的。首先是像余老师提到的小升初考试,这造成了考试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另外,很多重点学校仍然以各种竞赛成绩、各种特长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此外,虽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规定了禁止设立重点学校以及重点班级,但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这种观念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大家认为,北上广的教育理所当然的超过其他城市的教育水平。而这不仅仅需要政府调整校区教育设施和分配的投入,而且需要我们把这些观念更改,从内心里面去认可学校,认可教育。

在儿童教育方面,政府仍然需要探索和改正。第一: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和优秀老师到教育落后的地区任教。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教师补贴,每所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应大力提倡学生们去偏远地区暑期支教。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科学统筹规划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提高待遇引进人、留住人。第二: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其落后现状。偏远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很大,留守学生占比非常高,寄宿制学校无疑是很多农村学校的现实选择。在这些学校中,食宿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三:提高农民收入,让每个孩子都能上的起学。当地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不会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政府应当提供一些相应的工作给失业者、农民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第四:取消地方教育壁垒,提倡教育公平公正。比如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政府应鼓励学校(民办和公办)共同发展,设立相同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义务教育学校应标准化建设,硬件建设、学校管理、老师配置、名校办新校、名校办分校等都应标准化,如此,校际间的差距就会缩小。只有这样一步步的去改善,我国教育事业才能有所改进,有所突破。

在这里,十分感谢余锋老师对我的帮助,余锋老师在以色列以及北欧驻扎了一定的时间,对当地生活以及教育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贡献了很多!

“Global Snapshots on Child Law”项目由致诚公益律师团队发起,我们希望联合全球热爱公益事业、关注儿童保护的志愿者打造全球儿童保护最新、最及时、最真实的动态分享平台。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