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当代青少年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迎来修订

1-2

燕佳琳,目前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曾就读奥斯陆大学

最近“大连10岁女童遇害案”这一新闻频频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和微博上,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这件悲剧的凶手竟然是一位年仅13岁的男生。但是,这位男生的身高已经达到1米七零以上,体重70公斤,显然是一个成年人的体格。最终,司法机关却以未成年人犯罪,不予追究刑责责任,依法对其收容教养。

                              ——陌生群众悼念被害者

当代的青少年可以熟练且容易地通过社交网络及媒体获取信息,这使得他们接触有害信息的几率也越来越高。而不少未成年人已经有接近成年人的体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实施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提供了条件。近些年来,未成年人(14岁以下)杀人、强奸、等严重暴力事件屡有发生,而部分涉案的青少年,竟抱着“自己还不满14周岁,所以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杀了人也没有关系,大不了进劳教所”的想法。更令人心寒的是,大连案件中凶手的家长,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家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但却对孩子平时犯错误不闻不问,只是一味地纵容孩子。

根据中国司法数据研究院调查,未成年人(小学、初中生)的犯罪率超过了其他学生群体,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率比例更是接近九成。

这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生后,大众除了为受害者感到悲痛之外,也为那些行凶者因为不满刑事责任年龄不用承担刑事责任而愤怒。而面对这样的案件,除了对凶手进行惩罚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则是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让中国的法律不再有盲区。就在昨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审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不少委员认为,有些家长和孩子钻了未成年人犯罪处罚轻或不入刑的空子,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法律定罪和量刑的力度应加大。也有观点认为,鉴于未成年人身份的特殊性,对 “严刑重典”应该谨慎。还有观点认为,应该对刑法进行延伸修改,设立未成年人专章。

                            —-照片源自人民网

据人民法院报报道,在十三大会议对于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做出以下的商讨:

·细化网络保护条款

 刘修文委员表示,“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作出的一系列规定还比较笼统、比较原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网络游戏开发商、服务商、网络平台等相关企业的责任和家长、学校、老师以及政府部门等的监督管理责任。

· 建立性侵未成年人再犯预防机制

近年出现了多起性侵儿童案施害者有犯罪前科的案例,沈跃跃副委员长认为,这一现象与缺少性侵未成年人再犯预防机制有关。由此,她建议,应当建立性侵未成年人再犯预防机制,增加“实施性侵害、虐待、暴力伤害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犯罪人员刑满释放前应当进行社会危害性评估。被评估为再犯危险性较高的,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必要时可以在其活动范围内向社会公开其个人信息,方便公众查询知悉,加强警示与预防”的内容。

“实践中已经发生的案例中,有一些未成年人对更小的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的行为。我们的性教育不仅仅要防范未成年人被侵害,同时也要防止未成年人侵害其他的未成年人,这也是对可能实施侵害行为的保护。”周敏委员表示。

· 进一步明确监护人责任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保护未成年人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未成年人最先开始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基于此,草案第二章细化了家庭监护职责

针对当前校园欺凌矛盾中,责任不清,施害方常出现推诿责任等不配合行为而不断引发校闹事件的情况,刘希娅代表建议,在第三十三条“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后增加“并要求施害方未成年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她还建议在“社会保护”一章中增加“未成年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学校要求到学校参加教育活动,其所在单位应视为正常上班,不影响在单位相关考核结果”的内容。

保护未成年人固然重要,但防止未成年人犯罪也同样必要。未成年人的犯罪和相关法律的完善情况、不良网络信息的监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等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论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乃至刑法,都应当系统地考虑到这一问题,让青少年和一些家长不再钻法律的“空子”。

而对于家长来说,正确的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师,但现实是,不少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耐心和能力,当子女染上恶习时,一些家长只是打骂了事。此外,随着近年离婚率的逐渐增高,父母离异导致孩子得不到有效关心和监督,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重视。

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也应该进行调整。首先,学生们如何表现和被老师对待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学生学习成绩落后与老师的不重视会导致许多学生产生厌学、辍学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的堆积往往成为反社会人格形成的一大诱因。其次,很多学校还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法律知识普及率还有待加强。

现如今我国有大概两亿的未成年人,如何正确合理地教育,防止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法律和政策加以规定,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积极配合。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