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青 目前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10-18岁的儿童中,每四名中就有一名遭受过网络欺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闻处处长吕恩周发出如下感慨“网络与儿童和青少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在网上花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但是当下网络环境并不总是很乐观。“
十月初,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上海长宁来福士,布置了大型互动装置“善意键盘”,重塑了键盘的形象,旨在鼓励青少年网上交流时彼此传递善意,消除网络中粗暴伤人的言语。在活动开展的半个月内,截止到10月31号,也依然有很多朋友关注和参与到键证你的善意公益宣传活动中。
什么是网络欺凌?欺凌是指故意且重复发生的,对他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在实际存在或感受到权力失衡的情况下,遭受欺凌者感到脆弱,且无力保护自己。当欺凌发生在网络世界,如通过电脑,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传播时,这就被称为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所涉及的形式包括通过数字平台,如社交网站,聊天室,即时消息,应用程序和短信,以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发布电子信息,意图对他人进行骚扰,威胁和散布关于他人的谣言。
网络欺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伤害严重而深远,这是因为它可以在网上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且对于所有涉及其中的人而言,这些伤害性的信息都难以真正彻底删除,与线下欺凌不同,网络欺凌可能随时随地跟随着遭受欺凌者,让他们长期被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中。与其他学生相比,遭受网络欺凌的学生更有可能逃学。他们的学习表现也更可能会下降,自信更低,还可能面临更多健康问题。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网络欺凌甚至导致了自杀。
帮助孩子远离网络欺凌,需要家长的沟通、理解、陪伴,为了保护孩子上网时不受伤害,家长应当参与到孩子的线上经历中去。熟悉孩子使用的网络平台,引导孩子安全、负责任地使用网络。同时家长既要注意支持孩子良性应对网络欺凌也要注意规范孩子上网行为,引导孩子在网络上不欺凌他人,还可以教育孩子不要对欺凌熟视无睹、助长欺凌。
多方共治,多措并举,反对网络欺凌。网络欺凌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线上线下的各个主体和多重要素。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网络欺凌,儿童青少年以及家长的作用固然非常重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参与和协作也同样必不可少。
10月21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妇女报社联合主办的“儿童网络保护”媒体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20多家来自中央及当地主流媒体到会参与。会议邀请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雪梅就国内外“儿童网络保护”的话题与大家深度探讨和互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高级新闻官员刘莉也向大家介绍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网上未成年人保护与生态治理”分论坛的情况,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体系、企业应如何担负起相关社会责任等议题。
键盘既可以传递温暖友善,也可能导致暴力伤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Cynthia McCaffrey)说。“我们每天都会不断用键盘发送信息。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在每一次使用键盘发送信息时,都能够提醒自己,选择善意、拒绝欺凌;假如每当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都秉着积极友好的态度,而不是恶语相加、给彼此带来伤害,我们所处的网络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希望提醒青少年,友善待人是一种责任,应该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一起努力吧!
“Global Snapshots”项目由致诚公益律师团队发起,我们希望联合全球热爱公益事业、关注儿童保护的志愿者打造全球儿童保护最新、最及时、最真实的动态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