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欺凌远离“少年的你”

2-2

马雅琪,目前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应对之策展开探索。

2019年12月,为了进一步落实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制定下发《中小学校落实〈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工作细则》,对中小学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提出具体工作指南。

在组织设置方面,该细则规定全市各中小学应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师、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教职工、社区工作者和家长代表、校外专家等人员组成(高中阶段学校还应吸纳学生代表)。学校要定期开展针对全体学生的防治学生欺凌专项调查,及时查找可能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并作记录。对发现的欺凌和暴力事件线索和苗头要认真核实、准确研判,对早期发现的轻微欺凌事件,实施必要的批评教育。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通过设置专门的教学模块等方式,定期进行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两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案件的处理方面,细则规定,对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实施欺凌学生应向被欺凌学生当面或书面道歉,取得谅解。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的严重欺凌事件,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的同时,可邀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学生予以训诫。学校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实施欺凌学生纪律处分,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

此外,细则规定,学校要持续对当事学生追踪观察和辅导教育。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其行为动机和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避免歧视性对待。对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及其家人提供帮助,及时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树立自信,恢复正常学习生活。对确实难以回归本校本班学习的学生,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妥善做好班级调整和转学工作。

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到2019年10月21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再到天津市近日出台的工作细则,我国校园欺凌的治理之路逐渐明晰,致力于让校园欺凌远离“少年的你”。

资讯来源: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9/12/07/037843132.shtml

“Global Snapshots on Child Law”项目由致诚公益律师团队发起,我们希望联合全球热爱公益事业、关注儿童保护的志愿者打造全球儿童保护最新、最及时、最真实的动态分享平台。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