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Smith
卫报于2020年3月4日报道
诺拉·芬奇切特(Nara Fingscheidt)的《系统破坏者》(System Crasher)是自去年柏林电影节首映以来德国最受关注的电影之一。电影开篇以医生问九岁的本尼长大后想做什么,她回答说“照顾者”(Carer),闪烁着令人放松的,紧贴牙齿的微笑。但这里芬奇切特只是短暂地温暖了观众的心,直到进入关于德国的儿童保护服务的坚定现实的戏剧并展现为什么本尼会经常出现在医院中。
“系统破坏者”一词起源于学术界,但如今在德国医疗体系中普遍使用。根据专家蒙诺·鲍曼(Menno Baumann)的话,系统破坏者是“高风险人群群,他们陷入与医护系统、教育机构和整个社会负面互动的漩涡中”。
主角本尼结果,曾在各种机构之间随波逐流:寄养家庭,生活团体,特殊需要学校。每当感情纽带开始形成时,本尼就会猛烈抵触,因为她害怕再次遭受她从父母那里遭受的痛苦拒绝。
芬奇切特在导演《系统破坏者》之前只导演过短片和纪录片,她花了5年的时间研究德国“问题儿童”的问题,期间在德国各地的看护所和精神病院每次待两到三个星期。
在其中的一次探视中,她遇到了一个11岁的男孩,该男孩已经住在52个不同的护理机构中。“这让我停下来思考,” 芬奇切特说。 “这对人们有什么影响?这对他们的灵魂有什么作用?如果我一年必须两次搬家,这足以让我感到自己失去了生活。
即使她不相信这一个词准确的捕捉到了现存的问题,她还是用“系统破坏者”一词作为电影的名字:“孩子不会破坏系统,因为系统仍然存在。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无法保护那些儿童,结果他们陷入了不好的境地。”
在某种程度上,“系统”特指的是德语的系统。与英国不同,在英国,通常将寄托儿童作为照顾儿童的最后手段,在德国,大约70%的寄养儿童住在慈善机构经营的民居或辅助性住房中。社会工作者通常是接受过教育学培训的毕业生,以期他们可以改善年轻人的生活。
鲍曼说:“就我们国家而言,系统破坏者一直是德国的问题,它一直在试图提出新的战略来帮助像本尼这样的年轻人。” “所有拥有福利-民主国家都在试图解决Benni这样的问题,但是可以公平地说,在像英国或美国这样的国家中,她可能早就被送进精神病院或监狱了。”
德国是有问题的年轻人重返社会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曾受到看护的人的教育程度和就业率都比英国高-犯罪率也大大降低。鲍曼说:“但是,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提供照顾的人的无助也表明德国非常雄心勃勃的制度已经产生了自己的问题。”
在影片于英国上映之前,儿童保护专业人员协会已邀请政策制定者进行了两次点映。该协会主席温迪·索洛古德(Wendy Thorogood)表示,尽管英,德两国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但这部电影给在英国,卫生工作者,警察,社会工作者和与儿童打交道的志愿人员上了以课。 “我们清楚地看到专业人士提出了错误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以一种非威胁性的方式探讨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以及如何改进。
索罗古德说:“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复杂的年龄很小的孩子的情况,像影片中的本尼这样,他们被贴上精神问题的标签但这之中也存在社会问题。” “我们确实设法让孩子与家人在一起或至少靠近家人,但我们并不总是能找到寄养家庭,并且越来越多地使用不受监管的看护所或昂贵的私人服务提供者,如果我们在早期干预方面进行更多投资,则从长远来看可以节省很多资金。”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r/04/german-care-system-troubled-children-system-crasher